2024年第十二届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年会在济南盛大开幕

发布时间: 2024-11-18
浏览 183

2024年第十二届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年会于11月17日正式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中国兵工学会材料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半固态加工论坛)、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社(武汉)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由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社(武汉)有限公司承办,会议协办单位为山东宏和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和德轻量化成型技术有限公司、山东大学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铝业协会、山东省铸造协会、重庆市铸造协会、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压铸分会、苏州市压铸技术协会、上海市压铸技术协会、江苏省铸造学会。

会议共安排32个大会报告,新能源汽车结构件一体化论坛、挤压铸造工艺与应用论坛、合金与复合材料的半固态成形论坛、结构件的反重力铸造论坛、压铸合金材料与工艺设计论坛共有56个报告,研究生论坛安排36个报告,共计124个报告。本次年会共有530人参会,其中高级职称及以上代表133人,企业高管93人。


参会单位概况

  1. 清华大学

  2. 上海交通大学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北京理工大学

  5. 华中科技大学

  6. 哈尔滨工业大学

  7. 西安交通大学

  8. 天津大学

  9. 华南理工大学

  10. 西北工业大学

  11. 山东大学

  12. 重庆大学

  13. 吉林大学

  14. 湖南大学

  15. 大连理工大学

  16. 东北大学

  17. 北京交通大学

  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 南京理工大学

  20. 北京科技大学

  21. 苏州大学

  22. 西南交通大学

  23. 哈尔滨工程大学

  24. 南方科技大学

  25. 武汉理工大学

  26. 福州大学

  27. 中国矿业大学

  28. 南昌大学

  29. 太原理工大学

  30. 贵州大学

  31. 广西大学

  32.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33. 哈尔滨理工大学

  34. 大连交通大学

  35. 中北大学

  36. 华北电力大学

  37. 内蒙古工业大学

  38. 内蒙古科技大学

  39. 昆明理工大学

  40. 兰州理工大学

  41. 聊城大学

  42. 陆军工程大学

  43. 南京工业大学

  44. 南宁学院

  45. 青岛理工大学

  46. 山东理工大学

  47. 太原科技大学

  48. 天水师范学院

  49. 武汉工程大学

  50. 燕山大学

  51. 昌吉学院

  52. 东莞理工学院

  53. 赣南科技学院

  54. 广东海洋大学

  55. 河北大学

  56. 闽江学院

  57.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58.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

  59. 中科院金属所

  60. 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

  61. 湖南大学苏州研究院

  62.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63. 苏州大学高性能金属材料结构研究院

  64. 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65.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66.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

  67. 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

  68. 包头稀土研究院

  6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70. 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71.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72. 比亚迪汽车工程院

  73. 华劲新材料研究院(广州)有限公司

  74. 机械研究总院集团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5.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76. 魏桥(苏州)轻量化研究院有限公司

  77. 有研金属复合材料(北京)股份公司

  78. 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

  79.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

  80.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 机科股份

  81.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社

  82. Lw铝业加工技术中心

  83. 材料学网

  84. 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压铸分会

  85. 江苏省铸造学会

  86. 山东省铝业协会

  87. 山东省铸造协会

  88. 上海市压铸技术协会

  89. 上海有色网

  90. 易贸汽车

  9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

  92. 中国压铸网

  93. 中华压铸网

  94. 重庆市铸造协会

  95. FSC跨国铸造采购平台

  96. 宁波中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97. 压铸周刊

  98. 铸造杂志社

  99. 北京励德展览有限公司

  100. 山西省铸造学会

  101. 苏州市压铸技术协会

  102. 宁波保税区海天智胜金属成型设备有限公司

  103. 宜兴市旭灿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104. 福州唯氏机械有限公司

  105. 布勒(中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106. 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

  107. 广东联升精密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108. 赫桀(上海)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109. 积诚优机械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110. 金华市宝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11. 宁波力劲科技有限公司

  112. 乔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113. 山东赛世尔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114. 上海辽远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115. 沈阳世隆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116. 无锡鑫佳盛压铸机制造有限公司

  117. 宇部兴产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118. 中山市益同机械装备有限公司

  119. 青岛福赛科铸造材料有限公司

  120. 东风汽车零件集团通用铸锻分公司

  121. 极氪汽车(宁波杭州湾新区)有限公司

  122. 济南山大吕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123. 山东宏灿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24. 山东宏文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125. 重庆建设雅马哈有限公司

  126. 宏桥轻量化总公司

  127. 宏文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128. 湖北航特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129. 华铸软件

  130. 珠海市润星泰电器有限公司

  131.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132.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133. 北京适创科技有限公司

  134. 北京思博瑞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135. 国科轻金(北京)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36. 国科轻金(滨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37. 济南小蚂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38. 洛臣新材料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139. 青岛日昭新材料有限公司

  140. 上海三维流动贸易有限公司

  141. 济南海德热工有限公司

  142. 宁波市鄞州鑫林工业五金厂

  143. 佛山菲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144. 广州树森耐火制品有限公司

  145. 中国机械研究总院集团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46. 青岛德凯重工有限公司

  147. 艾斯迪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48. 安镁金属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149. 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150. 成都桐林铸造实业有限公司

  151. 大连科天新材料有限公司

  152. 顶誉(福建)精密部件有限公司

  153. 定州市四新工业 有限公司

  154. 东莞市鸿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155. 东莞市叁峰液锻科技有限公司

  156. 东莞市旺宜五金科技有限公司

  157. 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58. 佛山市南海奔达模具有限公司

  159. 佛山市毅泰科技有限公司

  160. 福建省金瑞高科有限公司

  161. 福州唯氏机械有限公司

  162. 富锵科技新材料(广州)有限公司

  163. 富钛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164. 钢研钢纳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165. 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6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167. 广东赛米克新材料有限公司

  168. 广东天丞车轮科技有限公司

  169. 广西贝尔中科技术有限公司

  170. 广州和德轻量化成型技术有限公司

  171. 广州金邦液态模锻技术有限公司

  172. 广州市骐峰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173. 哈尔滨吉星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174. 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175. 杭州博野精密工具有限公司

  176. 河北东光新宇化工

  177. 河北万丰冶金备件有限公司

  178. 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179. 鸿劲新材料研究(南通)有限公司

  180. 湖北环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181. 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

  182. 湖南文昌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3. 华域科尔本施密特活塞有限公司

  184. 济南宏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85. 江苏凯斯福轻合金有限公司

  186. 江苏纽泰格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87. 江苏顺丰铝业有限公司

  188. 九江有德五金有限公司

  189. 科欧瑞新材料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190. 理想汽车

  191. 临沂利信铝业有限公司

  192. 内蒙古蒙泰集团有限公司

  193. 宁波大尹机械有限公司

  194. 宁波海瑞时新材料有限公司

  195. 宁波合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6. 宁波森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97. 宁波孝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98. 青岛徳铠重工有限公司

  199. 厦门格耐尔科技有限公司

  200. 山东航睿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201. 山东宏和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

  202. 山东宏桥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

  203. 山东油储能源有限公司

  204. 沈阳真空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205. 首钢技术研究院

  206. 苏州汉扬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207. 苏州慧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8. 威明环境工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209. 温岭立骅机械有限公司

  210. 西安共晶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211. 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宁夏有限公司

  212. 襄阳新兴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213. 一汽铸造有限公司

  214. 伊之密股份有限公司

  215. 湛江德利车辆部件有限公司

  216. 浙江极氪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217.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218. 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

  219. 中铝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220. 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221. 淄博大亚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开幕式

11月17日早上8:00,开幕式在酒店三楼云禧厅正式开始,开幕式由《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社张正贺社长主持。

张正贺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社社长

开幕式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熊守美教授;中国兵工学会材料分会挤压铸造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朱秀荣研究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半固态加工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姜巨福教授;山东宏和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杨鹏董事长;广州和德轻量化成型技术有限公司石洪伟总经理分别发言。各位嘉宾在发言中传达出对本届年会成功举办的期待。

熊守美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副理事长

朱秀荣 中国兵工学会材料科学与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姜巨福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锻压分会 半固态加工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杨鹏 山东宏和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石洪伟 广州和德轻量化成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开幕式现场

大会报告

大会现场

2024年第十二届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年会的大会报告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1月17日上午、下午和11月18日上午三个阶段共计32个大会报告。

11月17日 09:00-12:00

17日上午的大会报告由华中科技大学吴树森教授和南昌大学杨湘杰教授担任主持人。

上午的大会报告共有9个,具体报告情况如下:

清华大学熊守美教授作题为《高导热压铸Al-Fe-Ni合金开发及其微观组织研究》的报告。

报告指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新一代5G技术带来了产热的大幅增加,传统的导热压铸铝合金材料难以满足需求,亟需设计开发新型高导热压铸铝合金。研究工作结合金属导热理论,选择了Fe、Ni两种低固溶元素,结合相图理论计算,在保证合金铸造性能的前提下,设计了高导热近共晶Al-1.5Fe-xNi(x=0, 0.5, 1, 1.5)三元铝合金并研究了Ni含量对Al-1.5Fe-xNi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开发出Al-1.5Fe-1Ni合金并研究了该合金在压铸条件下的微观组织特征。

熊守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副理事长,《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铸造》《China Foundry》期刊编委会副主任。主要从事高性能铝、镁合金材料及压铸技术、集成计算材料工程以及镁合金熔体保护等方面研究工作。获国家发明专利19项、计算机软件注册权登记7项。获奖成果5项。

研究方向:压铸铝合金材料及高性能压铸工艺

武汉理工大学/山东宏和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罗继相教授作题为《挤压铸造汽车热管理系统关键部件的开发与应用》的报告。

报告指出,汽车热管理系统是汽车上用于调节零部件工作温度和乘员舱温度环境的零部件的集合,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本文按流道板的连接特性和冷媒特点系统研究了流道板、泵、阀等零件所用材料的挤压铸造成形特性和工艺特点,特别是在挤压铸造钎焊、激光焊、搅拌摩擦焊流道板研究开发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做了详细介绍,对行业的发展将起到引领作用。

罗继相,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从事挤压铸造(液态模锻)技术研究40多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国防等课题二十多项,与企业合作课题五十多项。在挤压铸造技术研究领域有较高造诣,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研究了间接立式挤压铸造成型机理;对液流的充填形态与变化规律、压力的传递与补缩、激冷层的形成与防止等内容的研究,丰富了挤压铸造理论,扩大了挤压铸造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领域。曾在国内多家企业任技术顾问,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四项;为《金属工艺学》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湖北省、武汉市优秀专家;中国兵工学会挤压铸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半固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铸造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铸造协会挤压铸造技术工作委员会首席专家;《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名誉编委,《铸造》和《铸造工程》杂志编委,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受权专利20多项;主编教材3部;编写《中国铸造发展史》、《中国铸造年鉴》(2024版)(挤压铸造部分)均已出版;起草一项《铝合金挤压铸造件》团体标准。

研究方向:模具设计;挤压铸造工艺;金属材料成形

哈尔滨工业大学姜巨福教授作题为《短流程制备变形铝合金高固相半固态坯及其触变成形研究》的报告。

利用热轧板材和热挤压棒材的变形储存能和外加热场为驱动力,并结合半固态等温处理工艺,提出了锻态铝合金直接半固态等温处理短流程半固态坯制备新工艺。对2000系、5000系、6000系和7000系典型变形铝合金进行了半固态坯料制备、微观组织演变机制以及触变成形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利用锻态铝合金直接半固态等温处理(WASSIT)制备半固态坯是可行的,能够实现短流程、低成本。通过7075、2A12、2A14、5A06和6A02五种典型变形铝合金半固态坯料制备研究,获得了晶粒细小且球化程度高的半固态坯料,证明了WASSIT的可行性。通过航天继电器壳体、导弹支架、深腔筒型件等构件的半固态触变成形研究表明,“WASSIT制坯+半固态触变成形”技术路线能成形出形状复杂、力学性能接近锻件的高质量合金结构件。

姜巨福,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英国莱斯特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1年,合作老师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H.V. Atkinson教授。现为国际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半固态加工科学委员会执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加工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加工分会半固态加工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在Acta Materialia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77篇,SCI收录106篇;论文被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他引3000余次,SCI他引1496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3项(已授权31项,转化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撰写专著1部。曾作为组委会成员或科学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第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合金及复合材料半固态加工国际会议,参加国际、国内学术40余次,作大会报告9次,分组报告30余次;担任大会主持人5次,分会主持人11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重点、联合重点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某基础加强重点项目子课题等项目17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5项。研究成果为航天、兵器、汽车和5G通讯等领域内某新型导弹支架、某新型坦克轮毂、大马力发动机飞轮壳、5G通讯滤波器壳体等构件成形制造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部分产品实现批量生产。

研究方向: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半固态加工理论与技术

苏州大学长海博文(张海)教授作题为《高性能挤压铸造铝合金开发及应用》的报告。

报告认为,挤压铸造作为高性能铝合金铸件的重要制备手段,在交通运输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报告分析了国内外的挤压铸造铝合金研发现状,指出目前挤压铸造铝合金微观结构设计方向、高强韧高服役挤压铸造铝合金开发及应用趋势,介绍了研究团队开发的高性能挤压铸造铝合金材料及其在铝合金部件上的应用情况。

长海博文(张海),特聘教授、博导、国家特聘专家、“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长期创新人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铸造研发中心副主任、主席研究员。原中国铝业公司首席工程师,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副院长,现任苏州大学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研究院院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国际铝合金大会(ICAA)国际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材料大会(THERMAC)国际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汽车轻量化创新联盟专家委委员等。主要从事:高强韧高服役铝合金材料制备技术及成形基础理论研究、铝合金轻量化部件开发及产业化应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企业重大研发项目10余项。先后在Acta Materialia、Electrochimica Acta、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50余项。获省部级奖项2项,国外奖项3项。研究成果为高性能铝合金轻量化部件提供关键理论技术支撑,所开发的新型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及工艺已实现规模化应用。

研究方向:铝合金材料制备技术及成形基础理论研究,高性能铝合金开发及应用

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万里副总经理作题为《面向电动汽车的超大型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的开发》的报告。

报告指出,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搅拌摩擦焊的难点,包括材料特性易致热裂纹和气孔、尺寸精度控制难及焊接质量要求高等。本报告系统概述了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通过对搅拌头结构、焊接参数如旋转速度、焊接速度和焊接压力等的试验研究与优化,以及实际应用案例分析,验证了该技术方案在提高焊接质量、生产效率和成本效益方面的显著优势,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中超大型一体化电池托盘的制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万里,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1994~2013年,任职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2013年8月至今,任职于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任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铝合金压铸成型技术理论研究并深耕一线技术开发实践,兼具深厚的学术界理论基础和工业界产品、技术实践开发的工作经验,在高性能压铸铝合金材料、压铸成型工艺、压铸模具优化设计、压铸成型装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近年来,承担和完成了省部级产学研项目11项,其中重点研发项目5项;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主编教材1本,参编教材2本,合作著作2本。

研究方向:压铸成型技术研发及应用

山东大学刘相法教授作题为《Al-TCB晶种合金及其对铝合金的强韧化与耐热化技术进展》的报告。

报告指出,Si/Zr致细化“中毒”是铝加工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严重制约了高强及超高强铝合金及其加工技术的发展,是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国防军工等领域高端装备的轻量化发展面临的障碍之一。研究团队围绕此难题,历经十多年攻关研究,最终研制出抗Si/Zr致细化“中毒”的Al-TCB晶种合金,并提出TCB复合体的演变形核机制,从原理上同时解决了Si致细化“中毒”和Zr致细化“中毒”难题。提出的Al-TCB晶种处理技术,可简便易行地实现各类铝合金的晶粒微细化或超细化,提高铝铸件(锭)的组织致密性,消除缩松、热裂、雪花斑、羽毛状晶等铸造缺陷;同时提高铝合金的强度与塑性,大幅改善铝合金的铸造性能与塑性加工性能;调控强化相构型,显著提升铝合金的高温强度。为破解铝合金强韧性不匹配、成形成性不协调、中高温性能不达标等发展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

刘相法,山东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编委。从事多相铝熔体结构演变与调控,晶种合金与熔体技术,耐热高性能及耐热高模量铝合金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发明并研制了Al-TCB、Al-ABC、Al-P、Si-P四系列二十余种晶种合金,发明产品Al-P、Si-P在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制造业获推广应用,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明产品Al-TCB晶种合金在变形铝与铸造铝合金行业,尤其是在“难细化铝合金”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涉及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模具制造、5G通讯、国防军工等领域。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5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3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美国专利1项,已转化36项,制定国家及团体标准5项。

研究方向:液态金属与晶种技术

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李虎田教授作题为《先进铸造铝合金材料开发及其构效关系研究》的报告。

报告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快速增长,对结构部件轻量化以降低能耗的需求日益迫切。铝作为地壳中仅次于铁的元素,铝合金的发展在结构轻量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铸造铝合金作为重要的结构材料,在运载工具的不同承载部位承受热力等复杂耦合载荷的作用。耐热耐磨、耐热抗疲劳、高强韧高导热等高综合服役性能对铸造铝合金提出新的挑战。本报告从合计设计、组织调控到服役性能评价等方面分享中铝材料院在这些材料开发方面取得的成果。

李虎田, 教授,双博士(英国Brunel University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学博士);中铝集团首席专家;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铝集团十四五科技重大专项首席专家;中南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北大学教授,英国布鲁内尔大学BCAST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铝集团第五届首席工程师。获得多萝茜霍奇金奖(DHPA)、英国铸造工程师协会奖及国内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研究成果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Ian Polmear专著《轻合金》(新版)收录。在Acta Materialia等材料冶金类核心学术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授权11件。

研究方向:先进轻合金材料开发及成型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周建新教授作题为《大型复杂薄壁压铸件全流程高精高效数值模拟与工艺优化研究新进展》的报告。

报告认为,压铸是一种利用高压强制将金属熔液压入形状复杂的金属模内的一种精密铸造法,数值模拟与模具设计一直是其工艺设计的核心与研究热点。随着一体化压铸带来的变革,给传统数值模拟与模具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本报告从网格划分、快速求解以及智能优化设计三个方面对报告人课题组所做工作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基于八叉树数据结构和碰撞检测的前处理网格划分成果;基于深度学习代理模型的温度场计算和基于BDF2阶计算方法的流动场计算;基于强化学习的浇排工艺自动优化和基于拓扑优化的模具工艺自动优化等。最后报告给出了一些压铸数值模拟实际应用案列。

周建新,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中国铸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铸造协会模具分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铸造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华铸软件中心负责人。长期从事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铸造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主持开发的“华铸CAE”、“华铸ERP”等华铸系列软件现已在国内外800多家单位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1项第2,1项第4)、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均排名第1);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4部。个人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武汉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荆楚楷模”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研究方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铸造技术;凝固模拟与CAE技术;自动化炉料配比;铸造企业信息化ERP等

重庆大学蒋斌/黎田教授作题为《高性能铸造镁合金及大型铸件的设计、发展与应用》的报告。

镁合金具有密排六方晶体结构,导致常用镁合金的塑性较差。基于“固溶强化增塑”新原理和材料-工艺协同设计,发展了一系列新型高塑性高性能铸造镁合金,进一步发展了镁合金熔体纯净化、晶粒细化、缺陷模拟与控制等镁合金材料冶金质量控制新技术,以及轻量化结构设计、模具设计与优化、复杂结构镁合金大型铸件制备加工等先进铸造技术。新型镁合金及大型构件已用于镁合金材料大规模生产与复杂薄壁汽车零部件和大型航空航天关键构件的批量生产。

(黎田教授)

蒋斌,重庆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重庆市先进轻金属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从事镁合金新材料和先进制备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负责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已发表镁合金相关 SCI 论文300多篇、授权专利50多项、起草制定国际国内标准8件,获国内外科技奖励8项,在新型镁合金材料设计、制备与表征、工程化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研究方向:镁合金材料及制备加工技术

11月17日 14:00-18:20

17日下午场的大会报告分成两个半场进行,上半场由华中科技大学廖敦明教授和陆军工程大学赵忠民教授担任主持人,下半场的主持人为福州大学/闽江学院傅高升教授和兰州理工大学李元东教授。

下午场一共有12个报告,报告的具体情况如下:

华南理工大学赵海东教授作题为《压铸铝/镁合金微观组织三维断层扫描研究进展》的报告。

报告指出,铝/镁合金压铸件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工业,并向大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对压铸件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特殊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发展,压铸铝/镁合金微观组织的三维表征研究在过去十多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揭示了合金微观组织空间形貌和分布特征,深化了铝/镁合金压铸过程组织形成的理论。报告将回顾压铸铝/镁合金微观组织三维断层扫描研究进展与现状,重点包括:微观孔洞、富Fe金属间化合物等三维特征及其分布;微观组织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与定量关系;展望了基于实际三维特征的压铸铝/镁合金组织形成机制、组织与性能关系的研究。

赵海东,华南理工大学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理事、中国铸造协会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与压铸分会理事长、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负责与完成国家省市项目30余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8名;发表SCI/EI收录论文1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7件、软件著作权9件;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机械行业先进工作者称号;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铝合金铸造及其建模仿真

清华大学韩志强教授/马家乐博士作题为《基于多尺度多模态信息的深度学习模型及其在铸造铝合金性能预测中的应用》的报告。

报告指出,铝合金是车辆、航空、航天等领域重要的轻量化材料。铝合金材料的设计和构件性能的预测是业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基于机器学习和数据驱动的方法在材料和工艺开发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多依赖于直接的数据映射模式,对于组织信息,尤其是以二维图像形式呈现的组织特征的处理,常需人工提取关键参数(例如晶粒尺寸、第二相体积分数等),这一过程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且可能导致信息损失。相比之下,能够自动从图像中提取有效特征的深度学习模型,能更有效地解析高维数据中的复杂信息,并且还可以与多模态数据融合,为材料性能预测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报告基于自动从图像中提取有效特征的深度学习方法,介绍最新发展的基于材料多尺度、多模态信息构建的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基于多种Al-Si-Mg、Al-Si-Cu和Al-Mg-Si铝合金成分信息、光学显微镜图像、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等,进行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的预测。该模型改变了传统机器学习模型依赖单尺度图像预测材料性能的学习策略,将材料的多尺度组织特性和成分、工艺等多模态信息纳入模型学习,尝试构建准确的“成分/工艺-组织-性能”关系并进行性能预测。

(马家乐博士)

韩志强,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铸造协会挤压铸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技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矿物、金属、材料学会(TMS)集成计算材料工程(ICME)委员会委员。面向汽车、航天等领域装备轻量化需求,开展铝、镁合金先进铸造成形技术及宏/微观建模仿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联合基金重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行业骨干企业科研项目20余项。在铝、镁合金材料工艺、过程测试、多尺度全过程建模与仿真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以第一、二完成人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2项。在清华大学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材料加工传输原理》、《近净成形先进技术》、《材料加工系列实验》等课程。2019年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研究方向:铸造工艺与设备;轻量化材料与工艺;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和集成计算材料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齐乐华教授作题为《轻质多功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的报告。

报告指出,轻质多功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普遍关注和应用,报告综述了团队30年来在复合材料设计方法和复合原理、碳纤维多组元摩擦材料、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和进展,重点从碳纤维预制体制备、表面系列化涂层改性工艺、真空吸渗液固挤压工艺等方面阐述了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情况,突破了碳镁复合体系润湿性差、界面结合强度难以调控的问题,为解决镁合金结构件刚度不足、先进火控雷达轻量化及高效散热提供了新途径。

齐乐华,西北工业大学首批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教材6部(1部获国家首届优秀教材二等奖)。指导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余名,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3项。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宝钢优秀教授特等奖、陕西省师德楷模、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碳纤维增强轻质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均匀液滴喷射技术与微纳制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虎教授作题为《基于机器学习的Al-Si-Mg合金高性能凝固成型技术与应用》的报告。

报告针对Al-Si-Mg合金日益增长的高强韧、高疲劳性能需求,建立了以组织为核心的“成分-组织-工艺-性能”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确定了合金组织与拉伸性能、疲劳性能的定量关系,明确了高性能合金所对应的组织特征。开发了新型细化剂和铝液净化技术、模温控制技术、反重力铸造技术与成套设备,以达到层流充型、高压成型、快速顺序凝固等工艺要求,在铸件本体上实现高强韧、高疲劳性能所对应的组织特征。应用上述技术与成套设备生产的A356.2合金20"乘用车车轮,本体拉伸性能、疲劳性能显著提升,其中轮辐部位的疲劳性能,由通常的70~80MPa提高到110~115MPa。

张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轻合金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高性能金属材料凝固成型与装备技术、高纯微纳粉体与靶材应用技术研究,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和国防“973”课题、国防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发表SCI论文180余篇。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五完成人)、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多项奖励。

研究方向:轻合金材料与应用技术、高温合金纯净化熔炼与精密成型技术、高纯微纳粉体与靶材应用技术

广州和德轻量化成型技术有限公司石洪伟总经理作题为《铝合金液态模锻模具技术条件》的报告。

报告认为,液态模锻作为一种特种锻造和特种铸造技术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应用,特别是近5年来,液态模锻技术及其装备已经实现了专业化。液锻模是液态模锻模具的简称,它是液态模锻技术中必不可少的工装,它是液态模锻工艺方案得以顺利实现的基本保证。但目前尚无铝合金液锻模的相关标准。因此,本课题组根据自身多年的丰富液态模锻铸造实践经验,及向各高校液态模锻相关的专家、教授,行业相关的头部企业,集合各方建议,集合汇编了本次报告。

石洪伟,带领团队在装备研发上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进口替代,自主研发HVSC1250T液态模锻机入选广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HVSC400T、VSC800T、HVSC1250T、HVSC2500T等HVSC系列和VSC系列的液态模锻智能成型装备以及研发的液态模锻工艺技术均在国内名列前茅市场占有率在广东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二,在整个行业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企业于2018年获得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认定,2018年参与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广州赛区先进制造业成长组第一名,2022年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资质认定。共计参与铝合金铸造技术论文4篇(主要作者),已授权发明专利4项(前三发明人),审中发明人8项(前三发明人),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8项(前三发明人)。

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结构件液态模锻成型技术与装备研究及产业化

中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赵宇宏教授作题为《相场模型与调压液态成型》的报告。

报告基于统一相场热动力学原理,进行多层级相场序参量调控,设计了高性能镁合金,研制了镁合金多功能挤压半固态/液态成型复合施压工艺和装置,增设了同轴度调节及温度控制系统,可大幅消除铸件内部缺陷。形成了自主产权的材料设计相场软件Easy Phase和铸造工艺数智化系统软件Easy Cast。采用挤压铸造工艺生产了鱼雷舱体用镁合金隔板件、卫星姿态调整支架等,性能达到Ⅰ类铸件标准(GB/T 13820-2018),满足使用要求。

赵宇宏,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省共建铝镁材料研发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山西省高性能镁合金产业创新联盟主任,新材料智能铸造先进成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凝固科学与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山西省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铸造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相场法集成凝固时效相变多尺度研究和先进轻合金调压液态成型。致力于采用序参量调控的相场理论建模、高性能镁/铝合金设计、液态成型工艺装置和液态成型过程宏微观数智化的研究。在Sci Adv,Prog Mater Sci, npj Comput Mater,Acta Mater,JMST, JMA,IJP, MRS Bulletin,MGE Advance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

研究方向:相场法及软件,镁、铝合金,液态-半固态调压液态成型,挤压铸造,铸造宏微观数字化智能化研究及软件

大连交通大学管仁国教授/高民强副教授作题为《高性能材料设计与短流程智能制造技术》的报告。

报告指出,近年来,有色金属功构材料近净成形技术团队研制了新一代强效铝合金晶粒细化剂、高强高导铝合金、高强耐热铝合金、宽频吸波高熵合金复合材料等关键材料。开发了连续流变挤压短流程加工技术、大型复杂薄壁铝合金一体化压铸技术、电磁真空深度净化与反重力成型技术等关键成形技术。上述成果在国内外大规模推广应用,满足了国防装备、5G通讯、光伏、电缆、汽车等重要需求。

(高民强副教授)

管仁国,大连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导,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是首届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届辽宁省“兴辽英才”创新领军人才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7项。在Acta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担任《金属学报》(英文版)、《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等期刊编委、《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青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铝合金短流程先进成形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陈豫增教授/万杰副教授作题为《增材制造热作模具钢及压铸模具随形控温模芯镶件的增材制造》的报告。

报告认为,模具是压铸成形的主要工艺载体,压铸模具的随形控温模芯可大幅提高压铸模具的控温精度与控温效率,进而显著提高压铸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因此,随形控温模芯镶件在压铸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随形控温模芯内部控温流道结构复杂,选区激光熔化增材制造是制造此类部件的有效手段。本报告将总结团队在增材制造专用热作模具钢及随形控温模芯增材制造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将结合具体案例介绍随形控温模芯在铸造缺陷控制及压铸生产效率优化方面的应用效果。

(万杰副教授)

陈豫增,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凝固科学与技术分会秘书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等项目20余项。在ACTA Material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

研究方向:金属非平衡凝固与相变理论与应用技术

湖南大学徐世伟教授作题为《新能源多材料车身轻量化设计制造及性能预测关键技术》的报告。

报告主要聚焦1. 湖南大学整车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简介;2. 近三年欧洲车身会议以及中国十佳车身轻量化设计制造技术案例分享;3. 高塑性、通用型、易回收低成本铝合金材料开发;4. 一体化压铸铝合金车身结构件的轻量化设计及其力学性能预测技术。

徐世伟,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2023),日本国立长冈技术科学大学博士,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国家海外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2012)、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2017),曾担任宝钢集团(现中国宝武)首席研究员,现担任由湖南大学整车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副院长、苏州研究院院长。目前兼任担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轻量化战略创新联盟专家委副主任、数字化与智能制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学会镁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十佳车身评选委员会主任等。近年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专项课题、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直升机机匣)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揭榜挂帅”(高端磨削装备)重大项目”等课题2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项。

研究方向:轻量化高性能铝、镁合金新材料开发数字孪生设计与制造结构功能一体化

华南理工大学杜军教授作题为《过共晶Al-Fe-Ni基合金受控扩散凝固(CDS)制备与组织形成机制》的报告。

报告指出,Al-Fe-Ni过共晶合金兼具高导热低热膨胀特性,传统铸造(CC)成型该合金组织中的Al9FeNi初生相粗大,力学性能低,且易于热裂。受控扩散凝固(CDS)是有效细化铝合金组织,并有效抑制热裂的新技术。基于此,本研究将受控扩散凝固技术用于制备Al-Fe-Ni过共晶合金,优化工艺参数,研究组织和性能变化,揭示热力学条件和形核与细化机制。前驱合金熔体的选择是决定受控扩散凝固工艺制备过共晶Al-Fe-Ni合金组织细化与有效调控的关键因素。将共晶与过共晶合金作为先驱熔体混合,是Al9FeNi初生相细化的最佳方式。先驱熔体混合质量比和过热度对受控扩散凝固组织细化影响显著。Al-3.5Fe-2.5Ni更易于受控扩散凝固成型,细化效果更佳,性能改善显著,热烈倾向显著降低。发现受控凝固制备Al-Fe-Ni合金产生显著的共晶偏移,Al-1.75Fe-1.25Ni共晶合金呈现出典型的亚共晶组织特征。受控扩散凝固协同蛇形通道和亚快速凝固工艺均能实现组织进一步细化和分布改善。研究对于对拓展受控扩散凝固工艺应用范围,指导高性能热管理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调控技术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杜军,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工作至今。2006年到2008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晋升副教授,2012年晋升教授。“基于需求 立足瓶颈 反推创新”理念,主要从事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控制,铝(镁)合金组织控制与新型轻合金开发,轻合金再生利用开发等领域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关注轻金属功能化与循环再生有害相的有益化利用。已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近3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持),省市项目近20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三大索引论文近80篇,申请发明专利36件,获得授权专利28件。注重技术转化和应用,多项发明技术成功实现工程化应用。

研究方向:轻合金的组织控制与表面改性

哈尔滨吉星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吉泽升董事长作题为《充分竞争背景下铝镁合金铸造中小企业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

报告分析了当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铝合金铸造领域激烈的竞争形势,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扬长避短、拒绝不健康竞争,提出了企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介绍了吉星在保持丰田一级供应商品牌优势的基础上,守住产品质量的底线,在挤压铸造工艺及新产品开发方面拓荒与深耕,踏踏实实做好产品的经验。

吉泽升,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两次留学日本,致力于铝镁合金新材料及其加工技术的研究20余年,在镁合金固相合成与固相再生及铝合金挤压铸造件的开发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开发的汽车承力件为丰田汽车配套。所创办企业哈尔滨吉星机械工程有限公司为丰田一级供应商,并获得一汽丰田颁发的特殊贡献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10余项;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4部。曾任中国挤压铸造工作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中国热处理学会理事、中国塑性加工学会理事、国家热处理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多次赴日本、美国、德国、韩国、俄罗斯、南非、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

研究方向:铝镁合金

西北工业大学付佳伟教授作题为《面向复杂载荷条件的金属材料热-力耦合属性虚场表征技术》的报告。

报告认为,镁合金、钛合金等轻质金属材料因其高比强度、比模量和良好的塑性及韧性作为重要结构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领域,其制备成形过程引起的塑性各向异性和高温、冲击复杂载荷下表现出的率相关特性显著影响着材料的变形行为,加大结构部件精确成形和极端工况服役行为准确预测的难度。当前,材料高温、动态等热-力学属性表征主要依赖于等截面试件单轴加载、霍普金森压力杆等经典测试方法。此类方法基于均匀温度/应力/应变状态、一维应力波等假设前提,对于宽温域、宽应变率范围各向异性热-力学属性,存在试验数量大、耦合效应表征难、部分参数无法提取等缺点。针对此,本研究利用虚场原理,通过设计开展异形试件高温、冲击等加载试验,调控试件非均匀梯度应力状态,获取试件异质状态应变场、应变率场、加速度场及温度场等数据信息,基于虚功原理构建属性参数识别算法,从单次试验获取的场数据中一次准确提取试件各向异性-率相关等弹-塑性属性全局多参数,最大程度减少试验数量,简化测试过程,突破常规测试方法所受条件限制,为高温、高速冲击等复杂应力状态下金属材料各向异性热-力学属性表征提供创新性测试技术支持。

付佳伟,博士,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特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陕西省青年千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主任。2007年获西北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士学位,2010年获西北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2014年获英国拉夫堡大学及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双博士学位,2014-2016年于韩国浦项科技大学从事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职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主要从事轻质金属及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复杂受力状态下材料应变场的非接触测量、材料弹-塑性-损伤力学属性表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军委国家级重点项目等10余项课题。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本领域顶尖和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担任《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中国测试》期刊青年编委及《Advanced Science》等权威期刊审稿人。

研究方向:先进材料结构的成形、控性与测试技术

在每个大会报告结束后,也安排了提问环节,与会代表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提问,观点的交流更是将大会氛围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参会代表提问


展商风采

本次年会现场设有企业展位,在前期报名过程中吸引了许多企业积极报名。同时为了提升参展效果,年会还对参展企业进行了采访,通过特种铸造视频号直播,围绕不同方面的问题向展商提问,让直播观众能够更直接和深入了解展商的信息,打造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和对外宣传的平台。

参展企业(排名不分先后)

  1. 山东宏和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

  2. 广州和德轻量化成型技术有限公司

  3. 华中科技大学华铸软件中心

  4. 伊之密股份有限公司

  5. 布勒(中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6. 中山市益同机械装备有限公司

  7. 青岛福赛科铸造材料有限公司

  8. 积诚优机械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9. 广西贝尔中科技术有限公司

  10. 乔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11. 青岛日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2. 北京适创科技有限公司

  13. 顶誉(福建)精密部件有限公司

  14. 宜兴市旭灿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15. 洛臣新材料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16. 广州市骐峰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17. 山东吕美熔体技术有限公司

  18. 杭州博野精密工具有限公司

  19. 福州唯氏机械有限公司

  20. 山东赛世尔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21. 东光县新宇化工有限公司

  22. 济南小蚂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3. 广东赛米克新材料有限公司

颁奖晚宴

17日晚,大会主办方在酒店云禧厅举办了招待晚宴暨“华铸CAE杯”2023年度优秀论文颁奖仪式。经过了一天的技术洗礼,与会代表在此欢聚一堂,举杯共庆压铸年会的顺利召开,对会议的各位合作伙伴表示感谢,也为优秀论文获奖者送上衷心祝贺。

颁奖晚宴现场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

栗万仲主编(左) 彭瑾编辑(右)主持

在晚宴上,主办方首次特别设置了致谢环节,对本次会议的各合作伙伴、协办单位和媒体伙伴表达了衷心感谢。

特约合作伙伴

山东宏和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

熊守美教授(左)为宏和代表颁发致谢牌

钻石合作伙伴

广州和德轻量化成型技术有限公司

罗继相教授(左)颁发致谢牌

金牌合作伙伴

华中科技大学华铸软件中心

姜巨福教授(左)颁发致谢牌

银牌合作伙伴

伊之密股份有限公司

布勒(中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中山市益同机械装备有限公司

杨湘杰教授(左一)颁发致谢牌

展示合作伙伴

熊守美教授(右一)和张正贺社长(左一)颁发致谢牌

罗继相教授(左一)和张正贺社长(左二)颁发致谢牌

姜巨福教授(右一)和张正贺社长(左一)颁发致谢牌

协办单位

山东大学材料液固结构演变

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铝业协会

山东省铸造协会

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压铸分会

江苏省铸造学会

重庆市铸造行业协会

苏州市压铸技术协会

上海市压铸技术协会

张正贺社长(左一)为协办单位代表颁发致谢牌

媒体合作伙伴

FSC跨国铸造采购平台

中铸科技

压铸周刊

中华压铸网

中国压铸网

材料学网

上海有色网

铸造杂志社

张正贺社长(左一)为媒体合作伙伴代表颁发致谢牌

致谢环节后,迎来了《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23年度优秀论文的颁奖仪式,根据论文的内容质量、创新性、下载量引用率等指标评选出优秀论文、最佳传播和最佳人气三个不同维度的奖项。

金奖论文(1篇)

铸造数值模拟软件技术及应用进展

殷亚军 刘振伟 张勇佳 李乐川 沈旭

计效园 周建新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熊守美教授(左一)为金奖论文作者代表颁奖

银奖论文(3篇)

含高丰度稀土元素的镁合金研究进展

李德江 姚繁锦 曾小勤 丁文江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新能源汽车用一体化压铸铝合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罗婷瑞 樊振中 胡惠翔 王俊虎 田艳中

1.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3.北京市先进铝合金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京开能源有限公司

金属凝固:基于同步辐射原位成像技术的应用研究

杜泽龙 郭恩宇 王同敏

1.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省凝固控制与数字化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2.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武汉理工大学罗继相教授(左一)和华中科技大学周建新教授(右一)为银奖论文作者代表颁奖

优秀奖论文(9篇)

轻质金属的发展和应用:高强铝合金和镁合金

王俊升 薛程鹏 王硕 田光元 苏辉

1.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

FDM型金属3D打印研究现状与展望

张仕颖 夏国峰 郝向阳 陈伟 张怡

杜明见 左都全

重庆三峡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Cu-Al2O3真空愈合界面组织演变及力学性能研究

张宇博 高鹏飞 刘嘉鸣 丁程浩 申玉婷

李廷举

1.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辽宁省凝固控制与数字化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3.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ZM5镁合金隔板件挤压铸造工艺研究

陈利文 赵宇宏 孙晓平 景舰辉 赵源

樊如意 侯华

1.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性能铝/镁合金材料开发及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太原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流变凝固理论与随流半固态成形技术(SSMF)

邢书明 高文静 潘琦俊 胡柏丽 王超

1.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2.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压弯半径对7A85铝合金结构壁板尺寸与组织性能影响

樊振中 许谊 彭石磊 杨欢 林磊 张东

韩金全 陆政

1.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2.北京市先进铝合金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4.四川航天长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5.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Al-7Si-0.35Mg合金的强韧化设计

王旭 李道秀 赵凯 刘桂亮 孙谦谦

韩梦霞 钱钊 刘相法

山东大学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半固态挤压铸造Al-Si-Mg-Fe合金的组织与性能

刘岩 高民强 杨莉 陈谦稳

陈海伟 管仁国

1.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大连交通大学辽宁省轻质金属材料近净成形重点实验室;3.苏州金澄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钛含量对电弧熔丝增材制造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尹圣铭 夏永中 周亚举 赵觅 严有为

1.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吴树森教授(左一)和山东大学刘相法教授(右一)为优秀奖论文作者代表颁奖

西北工业大学齐乐华教授(左一)和福州大学/闽江学院傅高升教授(右一)为优秀奖论文作者代表颁奖

人气奖论文(3篇)

大型零件高性能挤压铸造的难题与对策

邢书明 高文静 武彤 赵必为 刘鑫

1.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2.北方车辆集团

半固态挤压铸造Al-Si-Mg-Fe合金的组织与性能

刘岩 高民强 杨莉 陈谦稳

陈海伟 管仁国

1.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大连交通大学辽宁省轻质金属材料近净成形重点实验室;3.苏州金澄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金属凝固:基于同步辐射原位成像技术的应用研究

杜泽龙 郭恩宇 王同敏

1.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省凝固控制与数字化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2.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山东大学钱钊教授(左一)和天津大学李冲教授(右一)为人气奖论文作者代表颁奖

最佳传播奖(3篇)

新能源汽车用一体化压铸铝合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罗婷瑞 樊振中 胡惠翔 王俊虎 田艳中

1.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3.北京市先进铝合金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京开能源有限公司

高熵合金涂层研究进展

黄绍服 曾祥领 彭振 柳建 蔡志海 李静 杜娴 刘军

1.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3.安徽理工大学环境友好材料与职业健康研究院(芜湖);4.陆军装甲兵学院机械产品再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FDM型金属3D打印研究现状与展望

张仕颖 夏国峰 郝向阳 陈伟 张怡

杜明见 左都全

重庆三峡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南昌大学杨湘杰教授(左一)与山东宏和杨鹏董事长(右一)为最佳传播奖论文作者代表颁奖

在颁奖仪式的最后,清华大学熊守美教授、山东大学刘相法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姜巨福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罗继相教授、山东宏和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杨鹏董事长、广州和德轻量化成型技术有限公司石洪伟总经理以及《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社张正贺社长也走上舞台,借手中酒杯表达心中祝愿。祝贺招待晚宴的圆满举行,同时也与在座的所有来宾一起开启正式晚宴篇章!


11.18会议日程

上午8:00,我们将继续迎来第三阶段的大会报告,下午14:00,8大分会场论坛也将同步开启,以下是明日具体日程:

照片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