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通知 | 2025年8月26日深圳国际激光与增材制造论坛

发布时间: 2025-08-13
浏览 102

1.jpg

会议简介

“2025深圳国际激光与增材制造论坛”是由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3D打印)分会与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多家从事激光增材制造行业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协办的激光增材制造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交流共享激光增材制造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期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并提高激光增材制造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5深圳国际激光与增材制造论坛”定于2025年8月26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召开,会议规模150余人,前沿报告17个。

会议时间:2025年8月26日

会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5号馆 二楼馆间会议室B

2.jpg

2025深圳国际激光与增材制造论坛

指导单位

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

主办单位

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3D打印)分会

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广东省表面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

指导委员会

周克崧 教授/广东省科学院

瞿金平 教授/华南理工大学

刘奕华 教授/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

吕 坚 教授/香港城市大学

吴鑫华 教授/苏州大学

史玉升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张志辉 教授/吉林大学

姚建华 教授/浙江工业大学

杨 柯 教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学术委员会

(按姓氏笔画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王迪、王启伟、毕云杰、毕贵军、师文庆、朱刚、朱强、伍尚华、任玲、任富增、刘鑫旺、刘斌、刘允中、汤凯、孙涛、孙桂芳、严明、李瑞迪、李耀棠、杨超、杨洋、吴玉娟、张永康、张庆茂、张利军、张群莉、张卫、陈斐、周武艺、郑李娟、殷硕、郭双全、黄文华、盛立远、葛锜、韩泉泉、黎兴刚

论坛主席

刘 敏

教授/广东省科学院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副主任

王成勇

教授/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原副理事长

闫星辰

研究员/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3D打印)分会理事长

王 迪

教授/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3D打印)分会副理事长

郭春雨

教授/深圳大学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激光技术及应用专委会委员

组织委员会

(按姓氏笔画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王建东、王秋爽、王洪泽、王勤英、卢冰文、卢海洲、白玉超、伍舜、向超、刘帅、刘果、刘冠、刘少武、朱江奇、闫昌建、孙坤、李卓、李晟、李开洋、李艳辉、李嘉铭、杨磊、邱昊、张向宇、张盼盼、张咪娜、张楷浩、陈盛贵、陈超越、陈模军、欧阳佩旋、易江龙、罗盟、罗子艺、项顶顶、赵文军、赵国瑞、柳金龙、禹庭、饶衡、姚涛、高硕洪、黄千里、黄志锋、曹晟、梁志超、葛进国、韩昌骏、温鑫、谢迎春、蔡召兵、戴冬华

论坛秘书

常 成

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3D打印)分会秘书长

(电话/微信:13617195875)

高硕洪

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电话/微信:13922143135)

赞助企业

深圳市大族光子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特邀媒体

南极熊3D打印网

与会专家介绍

3.jpg

嘉宾介绍:刘鑫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副书记、华中卓越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增材制造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凝固科学与技术分会理事、湖北省铸造学会副理事长、《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青年编委会副主任等。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X73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教材3本,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2项。

报告摘要:航空航天大型构件的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和制造是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的长久发展目标。面向大型复杂TC11钛合金航空发动机吊挂(>5m)的制造需求,本研究突破传统增材制造效率低、残余应力致变形等技术局限,构建了“设计-装备-工艺”一体化激光增材制造技术体系:基于航空吊挂实际工况进行复杂载荷仿真分析并完成结构拓扑优化,实现减重20%;研发丝-粉同轴激光增材制造装备,壁厚误差±0.3 mm的工程指标;开发高质量成形工艺,使成形件达超声AAA级标准,TC11断裂韧性达到110MPa·m1/2。本研究建立了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和制造新范式,为航空航天大型复杂构件的高效高精度增材制造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基准。

4.jpg

嘉宾介绍:郭春雨,深圳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激光技术及应用专委会委员,深圳市激光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于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光纤激光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及青年项目4项,以及10余项产业化和横向课题;获得美国及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2项;开发了多种类型的光纤激光器,相关成果获得2021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2023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纤激光五年优秀成果”。

报告摘要:中红外激光在医疗手术、分子光谱学、遥感和材料加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课题组提出基于激发态吸收的1.7μm泵浦的2.8μm掺铒光纤激光器发光效率提升方法;研制了中红外氟化物光纤合束器、FBG、包层功率剥离器、光纤端帽和氟化物跳线等中红外光纤激光核心器件;开发了基于掺铒氟化物光纤的中红外被动锁模激光器、混合锁模激光器、同步泵浦锁模激光器和时空锁模激光器,实现了165 MHz国际最高重频的3μm高稳定飞秒锁模光纤激光器;进而结合氟化物光纤放大器构建了自由空间和全光纤结构的3μm中红外高功率超快激光系统,实现了8.12W国际最高平均功率,脉宽148fs的中红外飞秒光纤激光,以及3.42W国际最高功率的3μm全光纤化中红外飞秒光纤激光器,脉宽为115fs。提出基于光纤带内级联放大的改进型孤子自频移(SSFS)系统,实现了3~3.8μm大范围波长可调谐瓦级纯孤子飞秒脉冲,3.8μm输出功率达到1.6W,脉宽为252fs。相关激光器在工业加工、医疗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5.jpg

嘉宾介绍:任富增,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党委书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主要从事新型高强韧超耐磨合金及医用植入器械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粤深联合基金重点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Nature、Nat. Commun.、PNAS、Acta Mater.、Adv. Funct. Mater.、Nano Lett.、Addit. Manufact.等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被引用11000余次,h因子51,1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申请及授权专利40余项;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医用金属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再制造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获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奖、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青年科技奖、深圳市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南方科技大学“杰出科研奖” ,连续三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报告摘要:传统钛合金因弹性模量高及含有V、Al等细胞毒性元素,易引发应力屏蔽与炎症反应,限制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本研究采用原位合金化增材制造技术,开发高强韧、低模量、生物相容性β钛合金。基于棋盘式打印策略,成功制备出Ti-12Mo合金,并通过调控能量密度构建功能梯度复合结构,实现组织与性能的协同优化。该合金表现出优异力学性能(抗拉强度953 MPa,延伸率22%),归因于ω相析出、多级孪晶与应力诱导α″相变的协同机制。此外,设计并制备出Ti-12Mo-6Zr-2Fe合金,具备低模量(71GPa)、高屈服强度(943MPa)和良好塑性(12%)。本研究结合多尺度与原位表征,系统探索亚稳β钛合金的强韧化与疲劳机制,为高性能医用钛合金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6.jpg

嘉宾介绍:葛锜,博士,国家特聘青年专家,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系科研副主任,深圳市高机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主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杂志编委。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包括4D打印、智能材料与结构、软体机器人等。累计发表论文10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15500余次,H-index 52。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报告摘要:4D打印作为一种新型的增材制造技术,通过将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高分子、水凝胶、液晶弹性等)打印成三维结构,并借助外界环境(热、光、电、磁、湿度等)刺激使得三维结构的形状随着第四个维度时间发生改变。通过多材料3D打印技术将智能材料与其它材料(如弹性体、硬质高分子、导电高分子甚至陶瓷)打印在一起,可以极大地丰富4D打印结构的性能与功能。在本报告中,我将介绍我们在多材料4D打印方面的新进展:高精度4D打印装备、高性能光固化智能材料,以及面向多材料4D打印的设计方法。

7.jpg

嘉宾介绍:王迪,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3D打印)分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金属增材制造工艺优化、装备开发与应用等研究工作,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和省特支计划高层次人才等荣誉。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自然基金5项等重要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获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2)、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1,2)、省专利奖银奖等。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40余件,专利成功转化20余件。主编/共同主编专著6本,参与增材制造国家标准制定15项。

报告摘要:多激光束拼接成形的大尺寸粉末床激光熔融技术具有成形效率高、成形尺寸大的特点,可满足航空航天、核电动力等领域大型复杂精密关键构件的制造要求,已成为粉末床激光熔融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随着激光数量与成形幅面的增加,如何实现成形缺陷的控制、保证良好的拼接质量以及成形质量的一致性是该技术的关键挑战。本报告从气流场优化与飞溅带离、工艺参数及多激光拼接策略优化、引入在线监测技术实现成形过程的实时监测及缺陷识别三个方面介绍多光束激光粉末床熔融成形大尺寸零件过程核心技术与难题,旨在为推进多激光粉末床熔融金属增材制造的发展提供参考。

8.jpg

嘉宾介绍:宁波众远董事长兼总工程师,从事雾化制粉研究与应用20余年,发表论文20篇,拥有发明专利30余件,参与11项国家标准制定;本硕博均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温合金、高强铝、钛合金等增材制造材料与工艺研究;所制备的钛合金粉、高温合金粉成功替代进口产品成为航空航天、3C电子、医疗领域的主力供应产品。

先后入浙江省人才计划、国家人才计划,获评宁波市青年科技创新奖,荣获2023年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带领公司研发团队承接国家级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国创新挑战赛(宁波)重大专项。2018年带队开发国内首套无坩埚雾化制粉生产设备,研发的高温合金粉末助力XX型5马赫高超飞行器研发成功,解决美国对中国用于3D高温合金粉的封锁;受航天科工集团推荐任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报告摘要:介绍铝合金增材制造近年来在民用领域和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和发展,并展望铝合金应用的前景与挑战。报告介绍了如目前常用AlSi10Mg的应用,高强铝合金系列AlMgScZr的应用和耐热铝合金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复合材料铝合金在增材制造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介绍了目前行业内的主流铝合金粉体生产企业。

9.jpg

嘉宾介绍:杨洋,博士,教授,2015毕业于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广工青百A+引进人才,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已负责开发含连续增材、脉冲减材和激光热处理功能的三激光集成商业装备并实现产业化;提出纳米尺度分级马氏体相变孪晶诱导的变形机制,为增强骨骼/植入体模量匹配和变形一致性需求提供了理论基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课题、省级对外合作交流项目、企业委托课题等10余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散裂中子源合作项目若干;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参与制定国标和团标3项。兼任广东省大湾区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技术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增材制造技术专委会委员,已与国内外多家相关增材制造行业上下游公司建立合作。

报告摘要:金属激光粉末床熔融(laser-based powder bed fusion of metals, PBF-LB/M)在制备具有极端特征结构的钛合金零构件过程中存在着尺寸精度偏差大、侧表面粗糙高和水平悬垂结构成形难等问题,难以满足高质量增材制造需求,提出两种新技术——无支撑梯度梯度成形和双模态激光复合成形,以期解决上述问题。报告将对两种新型技术的应用需求做简要介绍,随后详细讲述技术细节、实验探索和相关实验结果,并进一步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0.jpg

嘉宾介绍:汤凯博士,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后由中国政府公派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并于1990年获得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1991年至2001年,他就职于Schlumberger CAD/CAM公司(1999年并入Unigraphics公司)担任软件专家,开发了多轴和车铣复合CAM软件。2001年6月,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从助理教授(2001年)升为副教授(2006年)和正教授(2011年)。自2022年8月起,他一直担任新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智能制造项目负责人。汤凯博士的研究兴趣广泛,但主要集中在开发高效实用的CAD/CAM算法,而他目前的重点是多轴加工和复杂模型的打印。自2001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以来,他作为独立PI已从香港研究资助局和创新科技署、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其他申请基金获得总计5000万港元的研究经费。2023年,他入选中国国家长江讲席教授,并于2022、2023和2024连续三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前2%科学家名单。有关他的研究的更多详情,请参阅:http://mektang.people.ust.hk/。

报告摘要:研究内容是复杂金属零件的多轴混合制造。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零件通常很难通过传统的减材方法加工制造,这是因为刀具和工件之间容易产生碰撞,导致被加工曲面不可达。另一方面,虽然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可以制造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零件,但由于其本身打印的特性,成品表面的质量通常不令人满意。通过交替执行这两个制造操作(即减材与增材),可以制造具有良好表面质量的复杂工件。虽然这种混合制造过程的规划涉及许多方面,包括材料、硬件和软件,但在本演讲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软件方面。特别地,我们提出了一种算法,该算法将确定五轴增材(即打印)和五轴减材(即加工)操作之间的最小交替序列,该序列可以很好地制造最终零件,同时满足无碰撞和其他必要的制造约束。此外,打印层及其相关的打印和切割路径也将被完全确定,从而形成完整的混合制造工艺。我们最终提供了大量实验结果来验证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辊刀制造方面的应用。

11.jpg

嘉宾介绍:白玉超,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国家海外引才计划。2022-2024连续3年入选年度Elsevier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13年和2018年,于华南理工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依次担任研究员和高级研究员职位。当前研究领域为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增减材复合智能制造技术、面向增材制造的精密/超精密加工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机械制造领域顶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和增材制造领域顶刊Additive Manufacturing等期刊上,累积发表论文60余篇,论文总被引用4000余次(Google Scholar)。合著撰写中文专著和英文专著共计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授权美国和日本发明专利1项。累计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获得第二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和第七届广东专利奖“银”奖。

报告摘要:为促进增材制造马氏体时效钢在高端零部件制备中的应用,对18Ni300马氏体时效钢的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缺陷形成机理、工艺优化、组织演变调控、性能增强及精密后处理等。通过优化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扫描间距和粉末层厚度,抑制了缺陷的形成,使表面粗糙度值降低到10μm以下,致密度提高到99%以上。并优化了热处理工艺,通过诱导弥散析出纳米强化相颗粒,使抗拉强度提高到2100MPa以上。此外,为解决直接成型马氏体时效钢零件表面质量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械化学效应的高效加工工艺,在将切削力降低50%以上的同时,使表面质量提高80%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将为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构件的高性能精密制造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12.jpg

嘉宾介绍:张卫,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医工所转化医学中心主任助理。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化学专业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分别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获评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B类人才。主要从事新型生物材料和纳米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转化工作,研究成果在Chem Soc Rev、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Biomaterial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和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等。任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CMRS)青委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复合材料增材制造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学术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Microstructures,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青年编委。获得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金奖,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等。

报告摘要:骨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一直是骨科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致残致畸率非常高。目前临床使用的传统骨缺损修复材料不能有效满足临床需求。建立了仿生结构设计、多参数调控的低温沉积3D打印技术,实现了对骨修复材料外形、力学、组成、微观三维结构、降解周期等关键因素的调控。以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为基底材料,复合具有多功能生物活性的无机微纳材料(如金属镁颗粒、过氧化镁纳米颗粒、黑磷纳米片等),研发针对创伤性骨缺损、骨肿瘤和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疾病治疗所需的骨修复材料。研发的系列3D打印骨修复支架通过发挥促血管新生、促干细胞成骨分化、抗肿瘤、免疫微环境调节等作用实现骨缺损有效修复。

13.jpg

嘉宾介绍:常成,工学博士,副研究员,入选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医用金属材料专委会、增材制造专委会委员,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3D打印)分会秘书长,《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Rare Metals》等SCI期刊青年编委。发表SCI论文35余篇,第一/通讯作者20篇,总引用1300余次(谷歌学术统计),发表英文专著1本、英文著作3节,授权美国专利2件,中国发明专利15件,发布团体标准7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等各类横/纵向项目8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银奖各1项。

报告摘要:熔沸点低、成形性差、开裂敏感性高的镁合金一直是制约复杂高性能可降解骨科医疗器械方面发展的“拦路虎”之一。针对此问题,以AZ91、WE43、Mg-Cu等医用镁合金材料为突破口,设计并开发了适用于低沸点镁合金的激光增材工艺参数数据库,显著提升其力学性能(UTS=370.2MPa,EL=10.4%),但激光增材镁基材料固有的残余拉应力和纳米弥散阴极相促使其在服役过程中出现“三维体剥落”模式,阻碍了骨组织的进一步恢复,为提升其耐蚀、抗菌、促成骨效果,提出一种多激光增减材一体化制备技术,在镁基骨植入材料表面可控制备出抗菌仿骨耐蚀涂层,在保证其有序降解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抗菌、抑炎、促成骨等多重生物功能。

14.jpg

嘉宾介绍:卢衍锦,博士,副研究员,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获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福建省首批“闽江教育领军人才”闽江学者、福建省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学院技术攻关特聘骨干、福建师范大学“宝琛高端人才”、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春苗”青年人才。长期从事激光3D打印、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金属结构材料强韧化、金属腐蚀与防护等应用基础研究及转化工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外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福建省引导性项目、大型企业横向等课题;作为骨干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A类先导专项,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学术总引用265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630余次,授权专利8件。

报告摘要:本报告聚焦于激光3D打印辅助制备的新型仿贝壳结构钛基复合材料研究。该复合材料以纯钛(Ti)为“砖”、Ti6Al4V合金(TC4)为“泥”,采用激光3D打印辅助构建了仿贝壳异质结构。分析了其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腐蚀行为。微观上,Ti与TC4形成无明显缺陷的冶金结合界面,TC4区域残留较高残余应力;力学性能方面,仿贝壳钛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断裂韧性均超过混合法则预测值;腐蚀性能表明,仿贝壳钛合金在3.5wt% NaCl溶液中表现出优异耐腐蚀性。

15.jpg

嘉宾介绍:柯林达,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发中心副主任,航天科技集团增材制造工艺技术带头人,增材制造技术中心理事,八院增材制造技术中心副理事长,上海市增材制造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扬帆人才,上海G60科创走廊优秀人才,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行业导师。2014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先后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编制/参编国家标准3项,航天行业标准3项目。

报告摘要:报告论述了镁合金材料在航天领域高端装备轻量化方面应用的意义,介绍了当前镁合金材料铸件性能水平及在航天构件的应用情况。在分析了航天领域镁合金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在镁合金激光选区熔化和电弧熔丝增材制造两种增材制造工艺的装备、材料、成形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16.jpg

嘉宾介绍:郭川,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2024年加入中山大学先进制造学院;研究方向为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包括合金设计和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和优化、材料力学和腐蚀/氧化性能分析等;近年来在材料领域顶级期刊包括Advanced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Additive Manufacturing 和Corrosion Science等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授权4项(包括1项软件著作权);5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进行报告;多次参与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项目并担任核心成员;担任Intechopen 书籍编辑、国际期刊Crystals客座编辑、Additive Manufacturing Frontiers期刊青年编委以及Materials Today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Additive Manufacturing和Composites Part B等10余个国际期刊审稿人;参与制定《增材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规范》团体标准;担任香港材料研究会“Hong Kong Material Research Society”会员、英国Diamond光源中心“ISIS Neutron and Muon Source”会员、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和广州市机电工程学会再制造工程分会理事。

报告摘要:高温合金材料是一类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的特种材料,因其优异的耐腐蚀和机械性能,在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增材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性能高温合金的制备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报告旨在探讨增材制造高温合金的制备方法和强化策略,特别是针对镍基高温合金的裂纹消除及其高温抗氧化性能的提升手段。其中裂纹消除方法主要包括纳米颗粒添加剂、脉冲激光与平顶激光组织调控;高温抗氧化性能优化手段则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热处理以及表面机械研磨技术。

17.jpg

嘉宾介绍:马衎博士,2024年12月起任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助理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荣誉研究员。2021年于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和法国原子能与可再生能源委员会(CEA)联合培养获博士学位,曾任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员、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洪堡青年学者以及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电镜中心(NCEM)访问学者。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主持或参与欧盟Horizon2020、英国Diamond光源、英国国家核能用户设施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长期专注于辐照效应及极端环境金属材料设计与多尺度微观结构表征,开发BCC Superalloys与多主元先进合金体系及制造工艺,致力于探索合金在极端条件下的失效机理与性能优化,研究成果在TMS、EUROMAT,NUMAT等国际著名学术会议作大会或特邀报告十余次。

报告摘要:BCC Superalloys由无序BCC基体与析出强化BCC有序相组成,展现出高温强度、抗蠕变及抗辐照等优异性能。其设计理念源于传统Ni基超级合金的微结构强化原理,通过元素优化与微结构控制实现性能提升。本报告主要介绍三类BCC Superalloys中的研究成果:(1) 采用热力学方法,设计针对高温应用的弥散强化难熔金属基BCC Superalloys,并通过调控组分改善微观结构与高温强度;(2) 铁基BCC超级合金辐照效应的研究,通过先进表征技术阐明辐照诱导的微观组织演化与抗辐照机制;(3) 钛基BCC Superalloys的热处理重结晶现象与增材制造技术,揭示了制造工艺对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最后,报告展望了材料基因组工程、人工智能辅助合金设计以及高通量实验方法在BCC Superalloys领域的发展前景。

18.jpg

嘉宾介绍:于振华博士,深圳市大族光子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焊接及特殊应用产品线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防科工局工程项目、天津市科技重大专项与工程计划、山东省第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等多个国家省市研发项目。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专利十余项。

报告摘要:本演讲深入探讨光纤激光器在增材制造领域的技术演进与工业价值。基于中国千亿级市场前景,解析激光器作为核心硬件的战略地位;重点阐述“平顶光斑技术”在熔覆/送粉工艺的稳定性突破、“单模精密激光”对医疗植入物微结构的精细成型能力,以及“双光斑协同技术”实现的高效打印方案。通过航空航天关键部件修复、消费电子模具制造等实证案例,揭示光纤激光器如何推动多材料集成与超大构件制造的革命性进步,为产业升级提供高可靠性技术支撑。

19.jpg

嘉宾介绍:原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员,专利代理师(执业),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资深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师,国家知识产权局高级检索认证,广州市标准化促进会秘书长;技术领域涉及人工智能、控制算法、通信技术、物联网、云计算、智能传感器、电力系统、高端装备等相关方向,擅长高价值专利挖掘与布局、专利转化及运营、标准布局与运营、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知识产权侵权分析及风险规避,疑难专利案件的处理、专利价值评估及技术转移转化、其他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咨询等;近三年主导并参与实施多项省级知识产权项目,包括广东省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广东省新材料产业专利联盟、广东省商业秘密管理体系搭建、广东省数据知识产权项目推广等项目。

报告摘要: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正逐渐成为重塑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近年来,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迅猛,尤其在消费级3D打印领域,以深圳拓竹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快速崛起,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然而,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也引发了海外竞争对手的关注与挑战,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凸显。2024年8月,全球3D打印巨头Stratasys以专利侵权为由,将深圳拓竹及其关联公司告上美国法庭,这一事件成为行业焦点,凸显了中国增材制造企业在海外市场面临的专利风险,也为整个产业敲响了警钟。本报告旨在通过深入剖析拓竹海外诉讼案件,洞察增材制造产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现状与挑战,探讨构建专利池在连接创新与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将“沉睡专利”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市场优势,同时构建一个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让企业在其中获得低成本的创新自由与市场准入保障。

会议日程安排

20.jpg

参会注册报名

第一步:完成会议注册报名

点击注册链接:

https://jinshuju.com/f/QPdGUP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21.jpg

第二步:支付会议注册费

22.jpg

会议报到

2025年8月25日注册签到,

8月26日报告论坛,26日离会。

会议交通

本次会议不接机接站,

请各位到达深圳之后自行前往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地铁至国展站C1或C2可直通展馆南登录大厅。

住宿安排 /会议食宿费用自理

23.jpg

联系方式

会议联系人

常成

邮箱:cheng.chang1993@hotmail.com

手机/微信:13617195875

高硕洪

邮箱:gaoshuohong@163.com

手机/微信:13922143135